2025年“五一”小长假进入倒计时,作为国民出行“主动脉”的铁路部门再次迎来年度运输“大考”。面对旅游、探亲、学生等多重客流叠加的挑战,全国铁路系统以科学调度、科技赋能、民生保障为核心,展现出新时代交通运输的“硬核担当”。
动态运力调配,让“走得了”更有底气。“五一”假期出行需求集中释放,铁路部门精准捕捉客流趋势,打出运力优化“组合拳”。以太原铁路局为例,通过“一日一图”机制动态调整运力,重点覆盖北京、青岛等热门方向及省内短途线路。针对“特种兵式旅游”等新兴出行模式,铁路部门延长部分动车组运营时间,加开夜间高铁45趟,实现中长途与短途客流“错峰引流”。这种“大数据预判+弹性供给”的模式,既化解了高峰压力,又避免了资源浪费,折射出铁路运输从“规模扩张”向“精准匹配”的转型智慧。
科技赋能服务,让“走得好”更有温度。在运力保障的基础上,铁路部门以技术创新提升服务品质。12306平台通过优化候补购票算法,将退票资源自动匹配需求,使30%的“捡漏”车票精准流向急需旅客。针对老年、残障等特殊群体,铁路提供线上预约接送服务,从进站到换乘全程“无障碍”护航。更值得点赞的是,铁路与文旅、商业资源的联动升级——候车厅增设旅游咨询点、推出“高铁+美食”优惠套餐,让旅客的“路上时间”转化为“消费场景”,实现了运输服务与地方经济的双赢。
安全与应急双保障,让“走得稳”更有保障。面对超大客流,铁路部门以底线思维筑牢安全防线。各大车站节前全面排查设备隐患,修复电梯、雨棚等设施问题;安检环节引入智能识别系统。针对突发情况,地铁、公交与铁路部门建立实时数据共享机制,确保夜间到达旅客快速疏散;青年志愿者在关键岗位值守,形成“人力+科技”的应急响应网络。这种“预防在前、处置在早”的理念,让旅客的“安全感”看得见、摸得着。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铁路部门备战“五一”的精细化服务,既是对超大规模客流的应对答卷,更是“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的生动实践。当一列列高铁满载期盼驶向远方,当车站里志愿者为迷路老人指引方向,当深夜的维修工为设备安全彻夜值守……这些画面共同勾勒出中国铁路的温度与担当。而这,或许正是“流动中国”最动人的底色。(黄舒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