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即将到来,北京南站候车厅内悄然立起一座通体墨绿的智能图书柜,旅客刷身份证即可借阅图书,30秒完成操作,支持城市异地归还。全国已有127个铁路枢纽站落地图书借阅服务。当高铁站从“运输枢纽”升级为“文化驿站”,当匆匆旅途与书香墨韵相遇,中国铁路以“图书+”的创新实践,在流动的中国大地上写下“精神共富”的温暖篇章。
延伸文化触角,让出行与阅读“零时差”。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没时间读书”成为公众普遍痛点。铁路部门精准捕捉这一需求,将图书借阅柜嵌入候车场景:北京西站设置党史专架,红色经典借阅量占比达45%;杭州东站引入“宋韵主题书柜”,《梦溪笔谈》《武林旧事》等古籍复刻版让旅客触摸千年文脉;昆明南站开辟“一带一路”书墙,旅客候车间隙即可纵览南亚风情。这种“出行即阅读”的场景再造,使碎片化时间转化为文化浸润的良机。数据显示,图书柜日均服务旅客超10万人次,候车阅读平均时长从4.3分钟提升至18分钟,文化供给与出行需求实现“双向奔赴”。
创新服务模式,从“资源孤岛”到“共享生态”。铁路图书角绝非简单的“图书+车站”物理叠加,而是以技术创新重塑公共文化服务生态。全国铁路图书系统的“通借通还”,旅客在北京西站借阅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可在太原南站归还,这种打破地域壁垒的服务设计,让书籍随高铁网络真正“流动”起来。
激活社会价值,小书柜背后的大情怀。铁路图书柜的深层意义,在于其以文化服务推动国家的文化建设。在革命老区临沂站,乡村振兴类书籍借阅量居首,农技手册、电商指南成为返乡创业者的“知识充电站”;成昆复线沿线小站的图书柜里,彝族文化书籍帮助旅客读懂大凉山千年史诗。这种“精准滴灌”式文化供给,让铁路成为缩小城乡知识鸿沟的纽带。
当旅客在川流不息的车站驻足翻阅《百年孤独》,当农民工兄弟倚着行李箱品读《平凡的世界》,当孩童踮脚取下《海底两万里》时眼里的光芒……这些画面共同诠释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深层内涵:交通运输不仅要缩短物理距离,更要滋养精神世界;不仅要追求效率速度,更要守护文明温度。
铁路部门以图书借阅柜为支点,撬动起全民阅读的星辰大海。这方寸之间的文化绿洲,既是中国铁路献给亿万旅客的精神礼物,更是交通强国建设最富温情的人文注脚。(黄舒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