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黄河网评>
【地评线】黄河网评:标准升级撬动居住品质
2025-04-08 16:27:28    来源:黄河新闻网

住房城乡建设部3月31日发布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要求住宅项目建设应以安全、舒适、绿色、智慧为目标,遵循“经济合理、安全耐久,以人为本、健康舒适,因地制宜、绿色低碳,科技赋能、智慧便利”的原则。

在住房市场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关键时期,这一规范以系统性思维重构住宅建设标准体系,从空间舒适度到功能便利性,从物理安全到心理感受,全方位提升居住品质。值得注意的是,新规并非简单提高个别指标,而是通过整体设计思维,将人的需求置于核心位置,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这种标准升级背后,是国家对民生福祉的高度重视,也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空间标准的提升重构了居住舒适度的底层逻辑。新规将住宅层高从2.8米提升至3米,这看似简单的20厘米变化,实则蕴含着对居住体验的深刻理解。从人体工程学角度看,适当增加层高能显著改善空间压迫感,尤其对身高持续增长的当代中国人而言更为必要。更高的空间不仅带来更好的采光通风效果,也为智能家居安装、新型装修风格尝试提供了更多可能。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研究表明,层高每增加10厘米,室内空气流动效率可提升约15%,自然光照度增加约8%。这种改变将从根本上重塑人们对住宅空间的感受,使“蜗居”真正变为“宜居”。更重要的是,这种空间标准的提升具有前瞻性,为未来生活方式变化预留了调整空间,避免住宅过早落伍。 

声环境与热环境的优化彰显了标准的人文关怀。新规将楼板隔声标准从75分贝提升至65分贝,并对建筑设备噪声进行限制,这一变化直击现代城市居住的痛点问题。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调查显示,约68%的城市居民曾受邻里噪声困扰,其中楼板传声是最主要来源。更严格的隔声标准将有效改善这一状况,保护家庭私密空间,减少邻里矛盾。在热环境方面,新规根据不同气候区特点明确供暖制冷要求,既保障基本舒适度,又避免能源浪费。这种差异化设计体现了标准制定的科学性,也反映了对地域差异的尊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新规首次系统考虑建筑设备噪声控制,这意味着从设计阶段就开始预防“嗡嗡”的电梯声、“哗哗”的水泵声对居住者的干扰,这种细节处的考量正是品质住宅的体现。 

适老化与无障碍设计的强化预见性地回应了社会变革。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8亿,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新规要求4层以上住宅设电梯、卫生间预留扶手安装条件、扩大门洞尺寸等规定,正是对这一趋势的积极应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预测,到2035年,我国将有超过60%的住宅需要适老化改造。新规从建设源头入手,避免日后大规模改造的社会成本。无障碍公共出入口的设置、电梯的普及不仅服务老年群体,也为孕妇、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创造了便利。这种包容性设计理念,使住宅真正成为全生命周期的安居之所。日本的经验表明,前瞻性的适老化设计可使住宅使用年限延长10~15年,大大提升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中国正在通过标准引领,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适老化住宅建设之路。 

安全性与智能化的升级构建了未来住宅的防护网。新规对燃气、电气安全标准的提升,防雷措施的明确,以及通信设施的强制要求,构建了全方位的住宅安全体系。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确保电梯、公共空间手机信号全覆盖,已从便利功能升级为安全必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据显示,完善的住宅通信设施可使紧急情况响应效率提升40%以上。这些看似技术性的规定,实则为居民编织了一张无形的安全网,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的安全。值得注意的是,新规采用“整体性能”方法,不再孤立看待各项指标,而是强调各系统的协同效应,这种系统性安全思维正是现代住宅设计的精髓所在。 

住宅新国标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居住文明进入新阶段。从“有房住”到“住好房”,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到追求生活品质,这一转变背后是国家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新规以标准为杠杆,撬动整个住宅产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其意义远超技术层面,更是社会发展理念的革新。当每一处细节都体现对人的关怀,当每一平方米都承载着品质追求,住宅才能真正成为幸福的容器。未来,随着这些标准的落地,我们期待看到的不仅是建筑形态的改变,更是国人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这是实现“住有所居”美好愿景的关键一步,也是建设宜居城市、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石。(王奋芳)


[编辑:]

  • 山西之窗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