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省以“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为引领,设施农业的变革已悄然成势——云州智慧温室里,番茄植株攀附钢架向上生长,亩产是传统种植的5倍;吕梁黄土高原上,枣木香菇与黑木耳铺就致富路,1.4万农户因“小菌菇”实现增收……这些实践背后,是政策引领下的要素集聚,是科技赋能的产业升级,更是“向空间要粮、向技术要效”的生动诠释。2024年,新发展设施农业16.49万亩,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时代浪潮中,山西省设施农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山西日报》特推出“三晋大地风物新——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专栏,既展示了各地的典型做法、成效经验,更激发了全省更多地区和行业参与到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行动中来,共同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科技,为设施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推动其从“汗水农业”迈向“智慧农业”。临汾市曲沃县史村镇的蔬菜大棚,借助先进的自动化系统与智慧大棚 App,实现了精准调控,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这种科技迭代,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更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精准、智能,也让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享受到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红利。今后,全省各地要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通过技术引进与创新,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一方面,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与高校、科研机构紧密合作,研发更贴合本地需求的农业技术与设备。另一方面,开展农民科技培训,让新技术、新设备真正落地,让科技成果惠及每一位从业者,持续赋能设施农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产业融合发展,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路径,促使其从“单打独斗”走向“融合发展”。阳高县华联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的全产业链生态圈,吕梁山区食用菌产业的崛起,太原市小店区都市农业的创新实践,都展现出融合发展的强大活力。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培育本土企业,我省设施农业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在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拓展了新空间。今后,全省各地要深度挖掘本地特色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差异化的产业融合模式。鼓励各地利用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将设施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事体验相结合,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同时,强化产业上下游衔接,完善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等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全方位提升设施农业的综合效益与市场竞争力。
设施农业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从“保供菜篮”到“富民口袋”的跨越。我省通过优化发展模式、强化供需对接,不断拓展市场,让农产品销售渠道更加畅通。无论是太原市的设施蔬菜合作发展模式,还是吕梁市食用菌产业带动农民增收,都彰显了设施农业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显著成效。与此同时,设施农业的发展还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今后,全省各地要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精准布局设施农业项目,确保农产品供应既充足又稳定;要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此外,要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山西农产品知名度,凭借优质产品打开更广阔市场,实现设施农业保供与增收的双重目标,助力乡村振兴。
山西省设施农业发展的成功实践,为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提供了宝贵经验。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产业融合的持续深入,山西省设施农业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张晓波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