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记者从省财政厅获悉,今年,我省财政将安排科技项目资金21.83亿元,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步伐。
科技投入不是简单的财政输血,而是打造未来竞争力的战略投资。21.83亿元资金的背后,是山西对创新驱动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在煤炭黄金时代落幕的背景下,山西清醒认识到:唯有科技创新,才能破解“资源诅咒”,实现凤凰涅槃。这种战略转型的自觉,体现在资金分配的结构性调整上——8.98亿元支持创新生态服务支撑,8.75亿元投向科技研发,2.1亿元强化基础研究,2亿元布局重大专项,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
创新生态的优化,是这场转型战役的“基础设施”。山西将近半资金用于创新生态服务支撑,着力培育科技创新的热带雨林。怀柔山西研究院、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不仅搭建起高端创新平台,更形成“磁吸效应”吸引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集聚。这种生态构建绝非朝夕之功,需要政府当好“超级投资人”,通过科技奖补、高企培育等组合拳,持续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回报预期。具体而言,8.98亿元的创新生态服务支撑资金,将重点投向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创业孵化载体、技术转移转化平台等关键环节。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世界级的实验设备,更通过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人才政策方面,山西通过“揭榜挂帅”制度、股权期权激励等措施,吸引国内外顶尖团队入驻;资本层面,政府引导基金与社会资本协同发力,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这种全方位的生态优化,正在重塑山西的创新基因,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基础研究投入的力度,决定区域创新的“天花板”。山西将2.1亿元投向基础研究,展现出打破路径依赖的勇气。在能源环保、信创、智能化等六大领域布局100项重点研发计划,在省级基础研究计划立项2672项,这种“广撒网”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策略,既为产业技术攻关提供理论支撑,更为未来技术突破埋下种子。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山西正在用真金白银叩响这扇大门。从量子计算到人工智能,从新材料到生物医药,当代科技竞争的本质是基础研究的较量。山西深谙此理,在省级基础研究计划中,既有对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前沿领域的自由探索,也有围绕能源革命、智能制造等产业需求的应用基础研究。2672个立项项目,既覆盖基础研究的全谱系,又聚焦山西转型发展的主战场。这种布局既遵循科学研究的内在规律,又体现服务发展的战略导向,形成基础研究与产业创新良性互动的“双螺旋”结构。当2.1亿元资金转化为实验室里的新发现、生产线上的新技术,山西将在未来科技竞争中占据先机,打开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可能。
站在转型发展的历史关口,山西的科技投入战略具有双重示范意义。对内,这是破解“一煤独大”困局的关键钥匙;对外,则为资源型地区转型提供了创新驱动的样本。当21.83亿元资金转化为实验室里的新发现、生产线上的新技术、市场上的新产品,山西将完成从“能源基地”到“科创高地”的蜕变。这场静悄悄的科技革命,终将汇聚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洪流,让山西在新发展格局中书写新的传奇。 (焦跃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