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社会语境中,“躺平” 成为部分年轻人自我调侃与无奈表达的高频词汇。表面上,他们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选择消极应对,看似 “躺平不起”,实则内心有着复杂的诉求。要把躺平的年轻人拉起来,需从社会、家庭、个人多维度精准发力。
从社会层面来看,公平的竞争环境与充分的发展机会是关键。如今,一些年轻人躺平,源于感觉上升通道受阻,努力与回报不成正比。比如在就业市场,部分行业存在严重的裙带关系,使得寒门学子即便有优异成绩与能力,也难以获得优质岗位。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就业公平的监管力度,完善招聘制度,打破行业壁垒,让年轻人相信努力能改变命运。同时,鼓励创新与创业,通过税收优惠、创业扶持基金等政策,为年轻人开辟新的发展赛道,如在新兴的人工智能、文创产业领域,降低创业门槛,让有创意、有冲劲的年轻人有施展拳脚的舞台。
经济保障与生活压力缓解同样重要。高房价、高物价像两座大山,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以一线城市为例,房价动辄每平方米数万元,普通年轻人即便不吃不喝,攒够首付也需漫长岁月。这就需要政府出台调控政策,稳定房价,发展保障性住房,如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等,让年轻人有安身之所。在物价方面,加强市场监管,控制生活必需品价格波动,降低年轻人生活成本,减轻他们的生存焦虑,使其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事业发展中。
家庭是年轻人成长的避风港,家庭教育的导向作用不容小觑。一方面,家长要摒弃过度功利的教育观念,不能只以成绩、财富论英雄。过去,很多家庭将孩子的未来局限于考上名校、进入高薪行业,一旦孩子达不到预期,就被视为失败者,这无疑加重了年轻人的心理负担。家长应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与个性发展,鼓励他们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比如孩子对摄影有浓厚兴趣,家长可支持其学习相关技能,助力其在摄影领域发展。另一方面,家庭给予情感支持是年轻人对抗外界压力的坚实后盾。当孩子在工作中受挫、产生躺平想法时,家长应耐心倾听,给予理解与鼓励,帮助他们重新找回信心,而非指责与抱怨。
从个人层面,年轻人自身认知的转变是 “站起来” 的内在动力。要认识到躺平只是一时逃避,无法真正解决问题。通过自我反思,明确自身优势与目标,重新规划人生路径。可以借助职业测评工具,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与职业倾向,从而找到奋斗方向。同时,培养积极的心态与坚韧的意志。生活中挫折难免,把每一次挫折当作成长的契机,通过阅读励志书籍、参加心理成长课程等方式,提升心理韧性。例如,读《平凡的世界》,感受书中人物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激励自己勇敢面对生活挑战。
此外,提升自身能力与综合素质是年轻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如学习编程提升职场竞争力,参加语言培训为未来职业发展拓宽道路。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增强自身实力,在社会中找到立足之地,实现从躺平到奋进的转变。
总之,让躺平的年轻人重新站起来,需要社会、家庭、个人形成合力,为年轻人营造良好环境,给予支持引导,激发他们内心的奋斗热情,让青春在拼搏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