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列列务工专列穿越山川河流,载着千万劳动者驶向远方,铁轨延伸的不仅是地理距离,更铺就了一条通向共同富裕的民生之路。
过去,务工人员的“抢票难”“转乘累”出行困境,随着铁路部门依托大数据分析务工流动态、联合地方政府及企业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推出“线上预约+线下专窗”服务、开行“出村即上车、下车即上岗”的直达专列等一系列举措,正在悄然改变。例如,贵州19趟专列输送1.1万人返岗,湖北恩施连续加开14趟普速列车,这些数字背后彰显出“民生需求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的服务理念,而务工专列也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枢纽。
更值得关注的是,铁路服务正从单一运输向多维赋能转变。云南广南专列上的红色围巾、湖南新化的亲子车厢、贵州车站的“刘三姐石榴籽”民俗表演,法律课堂开进车厢、招聘会搬上列车、技能培训嵌入候车流程等等,这种服务理念的跃升,让务工返程的旅途充满温情与欢乐。
除此之外,务工专列激活了区域经济发展。一方面,保障用工稳定,另一方面,推动“带技能出去、带资金回来”,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例如,贵州“定制专列”年输送600万劳动力,云南“乡村振兴专列”促进产业反哺,东北“技能人才专列”服务老工业基地转型……这些实践构建起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新格局。
务工专列的开行,是铁路部门服务民生、助力发展的生动实践。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当更多劳动者通过这趟“幸福快车”找到梦想的坐标,一个更有温度、更具活力的发展图景必将加速绘就。(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