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2306平台车票售罄,第三方平台却显示有票的新闻,再次引发了网友的激烈讨论。
面对抢票难题,第三方平台“光速抢票”“抢票神器”“无票神器”等服务应运而生。诸如某团、某程等各大平台向消费者提供所谓“贴心服务”加速抢票。
然而,剥开加速抢票的内核,与其说是“为人民服务”,不如说是“为人民币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的抢票服务,被包装成了多种多样的玩法,诸如可以选择不同价位提速,付费0元、20元、40元、60元,分别对应低速、快速、高速、光速。有些平台不仅可以选择不同价位的加速包,还可以选择专人抢票通道,捡漏加候补双通道抢票,邀请好友助力提速等,均匹配着不同的成功率,给人希望的同时也制造困惑。但经测试,加钱和没加钱最后的效果一样,这不过是一个噱头。掌握住消费者急于买票的心理,似乎只要买了这种昂贵的尊享服务,就可以心想事成。这就像驾校门口的黄牛,保证考试通过率100%,无效退款。他们赌的就是成功率,哪怕凭实力考过去,也是他们的功劳,如果考不过去,大不了退款,他们没有任何损失。可以说,部分抢票软件营销套路多样,乱挖收费“陷阱”,已经成为不少消费者的共鸣。
从商业伦理来说,第三方平台充当“技术黄牛”的角色,利用技术优势,频繁向12306官方服务器提出申请,增加了12306网站候补购票功能服务器访问压力,造成网络拥堵、卡顿,破坏公平购票环境,让众多有需求的人无法正常购票,不得已又去求助第三方平台,形成恶性循环;从个人隐私来说,所有的第三方平台在抢票时都需要消费者输入12306的个人账号。旅客的个人信息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被平台获取和利用,一旦这些信息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后果不堪设想,购票本应是安全便捷的,却成了隐私泄露的 “重灾区”;从运输安全来说,第三方平台诱导用户“买短乘长”,“有票先上车,后面再补票”,容易造成动车组列车超员,带来严重运输安全隐患。
说到底,“抢票神器”并不靠谱,“加速”抢票是收割“智商税”,咱们不信所谓的噱头,不花冤枉钱,不当冤大头。有句话说得好,“所有抢票软件的尽头都是12306”。为更好保障自身权益,咱们要“听劝”,通过铁路官方渠道购票。同时,监管部门也要依法打击那些营销炒作、不当牟利等行为,让所谓的噱头走投无路。(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