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山西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省委书记唐登杰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要加强对各行业领域矛盾风险的监测预警、源头防控,加大人员密集场所安全巡防力度,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应急处置预案,织密扎牢公共安全防护网。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个体福祉的重要因素。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仅是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关怀,更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软实力”。它要求我们从社会层面出发,通过专业的心理服务,帮助个体识别、理解并应对生活中的心理困扰,从而有效预防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社会冲突与风险。
构建多层次心理服务平台,实现精准服务。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首要任务是搭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心理服务平台。这包括在社区层面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心理咨询服务;在学校、企业等特定场所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特点,开展定制化服务;同时,利用互联网+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打破地域限制,为偏远地区或行动不便的群体提供远程心理支持。通过这些平台,可以实现对不同人群心理需求的精准识别与有效满足,构建起一张覆盖全社会的心理服务网络。
强化危机干预机制,守护生命防线。在构建心理服务体系的同时,强化危机干预机制同样至关重要。这要求我们在发现个体处于心理危机状态时,能够迅速启动干预程序,通过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团队,提供紧急心理援助,防止悲剧发生。此外,还需建立心理危机转介机制,对于超出基层心理服务能力范围的个案,能够及时转介至专业医疗机构或更高层次的心理服务机构,确保每一位处于危机中的个体都能得到及时、专业的帮助。同时,加强公众心理健康教育,提升社会对心理危机的认知与应对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心理健康、积极参与危机干预的良好氛围。
融合社会资源,促进心理健康服务可持续发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心理健康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服务模式。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非营利组织等机构的合作,引入专业力量,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此外,通过媒体宣传、公益活动等形式,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营造全社会关注心理健康、尊重心理服务的良好环境,为心理健康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从“心”出发,共筑社会稳定与和谐的美好未来。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与危机干预机制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关乎个体的心理健康与福祉,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通过多层次心理服务平台的搭建、危机干预机制的强化以及社会资源的有效融合,我们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与风险,促进社会形成人人关注心理健康、人人参与心理服务的良好风尚,共同构筑起社会稳定与和谐的美好未来。(王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