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黄河网评>
【地评线】黄河网评:答好“山西答卷”,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2024-11-11 15:21:01    来源:黄河新闻网

国务院关于防沙治沙工作情况的报告5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报告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报告介绍,我国通过持续组织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等一批重点工程,科学保护沙化土地5.38亿亩,有效治理沙化土地1.18亿亩,“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2.41%提高到13.84%,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绿线”向西移动300公里。(新华社 11月5日)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国土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三北”地区是山西省生态区位最重要的地区,也是生态最脆弱的地区。我们要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答好防沙治沙工作“山西答卷”,为防沙治沙作出山西新贡献。

要总结经验,弘扬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在山西省,三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艰苦奋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8.3%提高到现在的17.91%,孕育了以“右玉精神”为代表的“山西三北精神”。如今,“三北”工程已进入六期工程建设期,不仅要巩固好防沙治沙的成果,更要构筑更加牢固的绿色屏障。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大对先进经验、先进典型的宣传,让身边更多的人了解“三北”工程、参与植树造林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全省的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大力弘扬“右玉精神”“三北精神”,率先垂范,进而带动全社会力量,加快打造绿满三晋的绚丽画卷。

要科学防治,提升治理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强化科技创新,科技治沙水平不断提升。比如,坚持以水定绿,选用推广耐干旱、耐瘠薄、抗风沙的树种草种,加快防沙治沙机械化、智能化发展,压沙固沙机械、灌木平茬机械、无人机飞播等得到广泛应用等。对山西省来讲,经过多年治理,“三北”工程进入到六期工程建设期,容易治理的已经完成,剩下的多是需要攻坚治理的“硬骨头”,尤其需要科技赋能。我们要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科学选用耐干旱、抗风沙、抗盐碱树种草种,推广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技术,尽快实现可治理沙化土地全面治理;要科学修复,体现造林绿化和低效林改造相结合,持续开展科学绿化行动,重点实施精准扩林、重点补林、科学改林、持续营林、依法护林、创新活林“六大”行动,构建更加稳定完整的森林群落体系,不断提升三北工程区林草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提升治理效能。

要治沙富民,走好发展新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利用沙区独特资源,适度发展中药材、优质牧草、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产业,鲜果品占全国总产量的25%,华北东北等粮食主产区基本建成带片网相结合的农田林网,保护了4.5亿亩农田,实现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对山西省来讲,在学习借鉴兄弟省份经验的同时,要继续探索发展经济林果、沙漠旅游、新能源等绿色产业。特别是要继续探索适宜本土生长的特色经济林产品和林下经济产业,将其作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促进区域增收的重要途径,通过精心打造花卉种植、休闲康养、果品采摘、林草文化、自然生态修复为一体的符合山西实际的“三北”生态体系,让广大群众共享“三北”工程生态红利,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鲜活故事在我省“三北”工程建设中层出不穷。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让我们锚定防沙治沙主攻方向,拿出勇担使命的初心、不畏艰辛的决心、久久为功的耐心,不断探索可持续、可循环、可发展的防沙治沙模式,答好防沙治沙工作“山西答卷”,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为防沙治沙作出山西新贡献。(陈晨 魏龙龙)

[编辑:]

  • 山西之窗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