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黄河网评>
【地评线】黄河网评:擦亮“化石之乡”名片,用活化石“万卷史书”
2024-11-04 15:06:04    来源:黄河新闻网

10月24日,记者从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获悉,近日,在该县银郊西村沟挖掘出了一具生活于三叠纪中期(约2.4亿至2亿年前)的大型二齿兽类化石——“中国银郊肯氏兽”。这具化石是一具包含了头骨、脊椎骨、腿骨、肋骨、腕骨、肩胛骨以及前后指节骨等多个部位的完整化石骨架。(来源:10月30日《山西日报》)

榆社县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点古生物化石保护区,被称为“化石之乡”。2014年1月,榆社被原国土资源部、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评为第一批全国重点“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此次发掘不仅标志着榆社县馆藏完整肯氏兽化石标本实现了从零到一的跨越,更在榆社古生物化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对我们今后保护好化石、利用好化石有着借鉴意义。

要保护好化石,叫响“化石文化”品牌。榆社县有9个乡镇,据目前考证,有7个乡镇的地下埋藏有大量化石,占该县总面积的60%以上。1961年3月18日,榆社县全境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古脊椎动物化石重点保护区”。当前,随着国家对榆社化石研究、保护、开发的不断深入,化石保护已经成为一种遗产保护、一种文化现象,“化石文化”成为晋中八大文化品牌之一。今后,我们要在保护化石上发力,一方面要对全县所有化石出露情况进行全面巡查排查和登记,在重点区域设置了铁丝网围栏和保护警示牌,督促各乡镇、相关部门将化石保护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建立县、乡、村、户“四位一体”保护网络,明确任务,压实责任,做到了思想认识到位、安排部署到位、责任靠实到位;另一方面广泛宣传化石知识,宣传国家及地方有关保护化石的法律法规,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叫响“化石文化”品牌。

要挖掘好化石,擦亮“化石之乡”名片。化石,是远古地球生物演化的实物遗存,各种动物和植物的遗体、遗物深埋地下之后,在与空气隔绝的条件下,由地下水中的矿物质填充交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化石。化石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这些化石不仅是我们的物质财富,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但化石很多时候都是破碎、分散的,而且通常和泥土、碎石混在一起,普通人很难处理,需要专业人员来采集。此次化石挖掘工作由榆社县古生物化石地质公园事务中心携手邱占祥院士工作站专家团队,并特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野外科考专家共同开展。专家团队经过深入分析地层、地质条件及地形特征,最终确定了银郊西村沟为理想的挖掘地点,最终成功挖掘了一具完整的“中国银郊肯氏兽”化石骨架。今后,我们要依托专家团队和高校资源力量,深入开展古哺乳动物化石的挖掘工作,把榆社打造成为国内外古生物学者和化石爱好者的心仪之地,擦亮“化石之乡”名片。

要利用好化石,用活化石“万卷史书”。榆社县不仅有丰富的化石资源,有形态各异、美不胜收的土林,还有填补“保德期”与传统“静乐期”之间缺失、距今540万年—340万年间的标准地层剖面,这些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是专业地学旅游资源。在国家、省、市的支持下,1983年7月,榆社县建成古脊椎动物化石博物馆;2009年,被原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10年1月,正式对外免费开放。今后,我们要利用好化石博物馆,将丰富的博物馆资源转化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旅游日、“六一”儿童节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活动,使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同时,要推进3D、游戏引擎、AI、云计算、元宇宙等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为观众带来更具科技感、趣味性的沉浸式体验,用活化石“万卷史书”,从而在与远古奥秘的亲密接触中,探索和发现化石之美好、世界万物之绚丽,让更多的人接受文化熏陶、触发理性思考、丰富内心世界,更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时光岁月的流转,带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沧海桑田的变迁,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自然遗产。相信,榆社县一定能保护好化石、挖掘好化石、利用好化石,叫响“化石文化”品牌擦亮“化石之乡”名片,用活化石“万卷史书”,全面提升化石保护利用水平。(王海云 彭永旺)

[编辑:]

  • 山西之窗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