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为期5天的第五届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暨工艺美术博览会、第九届中国·山西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暨文创产品展在高平举行。
说起“非遗”,它们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加强山西非遗保护传承弘扬,是宣传山西,让世界认识山西,让山西文化享誉世界,文化强省富民的需要。第五届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暨工艺美术博览会在高平举行,既充分展示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硕成果和深厚底蕴,更激励着我们做好“非遗”大产业,让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富民“金库”。
用好资源优势,提升“非遗”知名度。非物质文化丰富多彩,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见证了文明的传承,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山西省因其表里山河、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资源,造就中华人文渊薮之地,既有炎帝传说、尧的传说、舜的传说、大槐树祭祖习俗;也有石窟造像技艺、窑洞营造技艺、雁门民居营造技艺、杨家将传说、忻州挠羊赛等异彩纷呈的民族融合文化;还有日升昌票号、乔致庸等民间故事、形意拳镖武局文化、三雕技艺等大量光耀后世的晋商文化;更有剪纸、雕刻、绣活、琉璃、酿造、中药、民歌、锣鼓、戏曲、秧歌、社火等丰富多彩的非遗农耕文化。 做好“非遗”大产业,我们就要用好我省的“非遗”资源优势,深入挖掘阐释我省非遗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并打好“非遗”特色优势牌,将涉及人文始祖文化、根祖文化、民族交融文化、农耕文化、晋商文化等地域特色明显、大众实践广、覆盖面宽、民众参与度高,在重大国家战略中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的非遗项目,列入各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发挥示范作用,促进交流学习,不断提升山西“非遗”的知名度。
坚持守正创新,推动“非遗”创新性发展。束之高阁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让非遗文化在创新中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在不断发展中获得崭新内涵,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才能让非遗文化“活下去”。当前,山西一些富含传统文化元素、具有传承价值的非遗文化、民族文化等,仍然“藏在深山人未识”,守着“文化富矿”仍受穷,让地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进程受到一定影响。为此,我们要尊重非遗基本文化内涵,传承三晋文化基因,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价值,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工艺美术企业合建科研基地、实训基地、孵化基地、实验室、工作室等,要积极引导工艺美术行业集聚发展,建立产业园区,要从政策、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加大支持优惠力度,从政策层面为弘扬传统文化保驾护航。利用非遗保护传承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在传统节日节气、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举办非遗项目展演、非遗创意市集、非遗创意产品大赛以及各类体验活动等,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非遗,认识到非遗的现代价值,扩大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推动“非遗”创新性发展。
融合烟火气息,做好“非遗”大产业。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五千年灿烂历史文明。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支持地方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坊超过2000所,带动项目超过2200个,带动近50万人就业,助力20多万贫困户实现脱贫。山西省近年来通过开展非遗好物推荐销售活动,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用非遗装点现代生活,拉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消费者的距离。比如,晋城市积极引导非遗传承人、传承企业等利用非遗项目资源,结合现代生活需求,衍生、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为现代人所喜爱的非遗文创产品,涵盖家居装饰、美食小吃、生活用品等,以“非遗+直播”的形式让传统工艺和文化破局“出圈”,拓宽了非遗传播渠道,带动了经济发展。今后,我们要融合烟火气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我们的生活,推动传统文化、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使民间工艺形成产业走向,在文化的传承与提升中达成富民目标。
非遗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价值。以第五届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暨工艺美术博览会、第九届中国·山西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暨文创产品展在高平举行为契机,我们一定能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用现代思维连接传统之美,让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富民“金库”,让非遗迎来“又一春”。(王骥 秦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