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一则一岁幼童在客机哭闹被陌生人带至洗手间教育的视频引发关注。
高铁、飞机等公共场合的婴幼儿吵闹已经成为了一道难解的题。教育“熊孩子”,智斗“熊家长”的行为总能在互联网赢得一片欢呼,还有许多网友直言自己就是“厌童”,无法忍受吵闹的小孩。
要求婴幼儿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否则就不应该出现在公共场所中,这种要求是否过于霸道了?在谴责“熊孩子”成为某种主流的当下,我们是否对公共场所的小孩过于苛刻了?
以近期的一岁幼童在客机哭闹被陌生人带至洗手间教育事件为例,一岁的幼童,其特殊需求是自然生命阶段、固有生理状况决定的,而不是个人偏好、个人选择能够决定的。机舱内气压的变换所带来的不适,即便是成年人也需要不断调整适应,何况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婴幼儿。
“熊孩子”固然需要被引导被教育,但是肆意扩大“熊孩子”范围,将婴幼儿也纳入“熊孩子”行列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回过头来,重新思考一下?
作为在中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小时候可能都被父母要求过,要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小大人”。而在长大后,我们又反复用“你其实不必那么懂事”来治愈所谓的“童年创伤”。想必我们自己也没料到,有一天我们也会用相似的口吻规训下一代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怎样进步,每个人都会经历行动不便的老年时期以及难以自控的婴幼儿时期。面对这道公共场合中婴幼儿吵闹这道难解的题,我们需要的,或许只是多点包容与理解。
关于“熊孩子”您有什么想说的
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