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本网评论>
【地评线】黄河网评:创新实践 再谱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篇
2024-04-25 14:38:27    来源:黄河新闻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曾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山西开展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全省上下牢记嘱托,以扎实举措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取得成果实效,奋力绘就文化事业发展新蓝图,让表里山河、古老大地更加年轻,散发独特魅力。

坚持保护第一。山西富集历史文物资源。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山西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约占全国总量的7%,排名全国第四位,其中,古遗址13477处,古墓葬4298处,古建筑2802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6715处,石窟寺及石刻1112处,其他246处。如此厚重的文物资源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山西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对应县木塔、永乐宫、平遥古城等国宝级文物进行特殊保护,统筹推进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全面开展不可移动文物日常保养维护,提升可移动文物保护水平。随着数字化技术深度运用,应进一步开展好文物数字化保护,提升科技化水平,推动文物保护质效提升。

加强活化利用。去年以来,“博物馆热”话题度不减。2024年春节期间,全国6800多家博物馆共接待观众7358万余人次;山西太原各大博物馆迎来52万人次游客。现代博物馆是文物活化利用的重要场所。山西着手优化博物馆布局,支持太原、大同、晋城、临汾“博物馆之城”建设,提出力争“十四五”末,全省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人群覆盖率达到每15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的目标。同时,在各地的具体实践中,一些物古建已经成为具有研学、团建等功能的旅游目的地,不断丰富着人们的文化体验,文化遗产活化方式和手段持续升级。下一步,可以通过开展长城、黄河、汾河、沁河、漳河流域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工程,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相结合,形成保护利用的集聚效应等措施,激活文化遗产“一池春水”。

阐发时代价值。五千年文明看山西。这里的陶寺遗址,被称为最初的“中国”;东渠遗址,构筑山西夏文化研究版图;西吴壁遗址,推动早期国家形成与治理;碧村遗址,实证中华文明进程区域互动……近年来,山西省加大力度组织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跨学科组建攻坚团队,先后出版了《陶寺遗址:这里是最早的“中国”吗》《奇妙!云冈石窟窟顶竟有座寺庙》《翼城惊现西周“霸”国》《古墓“俪影”浮现太原东山》等考古书籍,为阐释中华文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文物凝结民族精神,阐释文物时代价值,需要有与时俱进的主动和自觉,进一步加强传播能力建设,大力建设人才队伍,在传承与发扬中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力量。

扎根脚下、向下汲取,登高眺远、守望相承。让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传承好、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崭新姿态奋进中国式现代化。(张旭)

[编辑:张旭]

  • 山西之窗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