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素有“世界桥梁博物馆”的美誉,崇山峻岭间,高桥飞架、高铁飞驰,铁路纵横交错。在迈入高铁时代的同时,一趟趟满载着梦想与希望的绿皮慢火车仍旧穿行于贵州的群山之间,连接着城市与乡村,诉说着不一样的时光故事。(新华社)
在高铁飞速发展的今天,继续开行公益性慢火车,算的不仅是经济账,更是民生账。为了满足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生产生活之需,往返于遵义、重庆间的5630/5629次公益性慢火车,以及往返于贵阳、玉屏间的5640/5639次公益性慢火车,跨越深沟险壑,满载幸福希望,将中心城市和偏远山区连接在了一起,不仅为连接大山内外的世界搭起了一条桥梁,也传递出了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时代温度。
众所周知,我国高铁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虽然乘坐慢火车的人越来越少,但是它从未缺席,一直在需要它的地方发光发热,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查缺补漏”,把“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做到了最后一公里。可以说,慢火车的公益属性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快节奏”而发生改变,相反将一如既往展现铁路部门“铁”的担当,践行为民担当情怀。在偏远地区,“慢车”票价低、停站多、载物便捷,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已经成为了当地居民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不止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更是打开了与外界联系的大门,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让精准扶贫路更便捷。
对于大山深处和偏远山区群众来说,养殖加工的农副产品可能是唯一的经济来源,如何用最具性价比的方式将自家的山货变成“真金白银”,成为他们最关注的话题,票价仅几元的公益性慢火车,像一条条隐形的桥梁,将城市与山区连成一片,既保障了沿线居民最基本的出行需求,还为贫困山区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收入。让山村人收获满满的幸福,这是“人民铁路为人民”最生动的诠释。
“慢火车”传递的是“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时代主旋律,承载着沿线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承载着沿线百姓的柴米油盐,更肩负着脱贫致富的重要使命。不以盈利为目的,为的是边远山区、高寒地带和少数民族百姓,一列列“慢火车”让老百姓走出大山,助力沿途群众致富,走向幸福的小康生活。(帖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