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本网评论>
【地评线】黄河网评:让“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2023-11-17 15:56:25    来源:黄河新闻网

《太原日报》日前刊发《我市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文章,介绍了太原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加大教育投入,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西华苑小学、太原国科实验学校、太原十二中国樾龙城校区、太原五十三中、太原市第三实验中学民航校区5所市属高标准新改扩建学校陆续建成启用,进一步满足了群众的教育需求。“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推动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太原教育注入新活力。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既强化“均衡”,也突出强调“优质”,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目标。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做好“名校+”,让好学校“家门口可见”。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住宅楼都起来了,但在很多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相对落后,部分业主孩子上学没有着落,或只能选择到较远的地方上学,配套教育问题一直成为关注热点。太原市坚持量质并举,采取名校办分校、名校托管、名校弱校捆绑、名校集团化等办学方式,发挥品牌增值扩容效应,提升新建和薄弱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比如,该市十二中国樾龙城校区,就是利用十二中教育集团品牌效应,建设的初中12轨、高中12轨的学校。太原的经验说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就要进一步打破学校行政隶属关系限制,做好“名校+”,通过跨区域、跨行政层级和跨学段等多种形式,采用紧密型、松散型、集群化、贯通式等多种集团化办学模式,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带动薄弱学校、区域教育发展提升,让好学校“家门口可见”。

做好“老校+”,让老旧学校“再绽芳华”。随着农村乡镇的合并,以及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等,一些乡村的学校面临着生源不足的问题;在城市,因为城市建设,一些学校进行了搬迁或重建,同样也面临着生源不足的问题。太原市做法是,大力推进中小学新建配套和改造提升,统筹规划城中村和进城务工人员密集地区中小学建设,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力度,让老旧学校“再绽芳华 ”。当前,各地都有一批老旧学校,这些学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仅为地方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更在发展中形成了思想深邃、厚重悠长的教育文化。我们要用好老校的名片,做好“老校+”,结合当地实际,推动实施老旧学校“焕新行动”,改善一批老旧学校面貌,让老校绽新颜。

做好“教师+”,让“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教师职业具有公共属性,承担着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公办中小学教师具有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除了学校的生源、管理等因素外,关键在教师。太原市不断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深入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让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融合互通。新征程,我们要继续强化教师队伍的培训,做好“教师+”,不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突出师德、业绩、能力、贡献考核,坚持向农村教师倾斜,畅通教师多元化晋升和发展通道,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同时,要加强城乡教师的相互流通,实现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区域均衡配备,让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公办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做法,虽取得一些成效,但距离人民群众的新希望新要求相比,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相信,随着我们进一步做好“名校+”“老校+”“教师+”,不断补短板、提质量,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就一定能让“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适合的教育支持,实现全面、充分发展、茁壮成长。(邢钰坤)

[编辑:]

  • 山西之窗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