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人实现社会化的主要方式,也是人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教育的积极作用,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依靠教育的支撑。一般情况下,教育贯穿一个人的一生,成为帮助他(她)生存、发展的强大力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依托,它们共同构成教育的合力,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注重家风建设 发挥“第一课堂”作用
养不教,父之过。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不仅成为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也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认知观念。家教被称为“最初”的教育,是其它一切教育的基础,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家风,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更是家族成员树立的价值准则。好的家风,不仅能促进家庭的和睦,还能为家庭成员为人处世提供价值遵循,成为“行走”的一张声誉名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不仅是因为家教家风集中体现了一个家庭的伦理和美德,也因为家教家风代表了一个社会的文化和道德氛围。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就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良家风,培育向上向善的家庭文化,用好的家风规范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促进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让美好的品德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传授知识技能 发挥教育主导作用
学校是系统培养人才的专门教育机构,承担着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技术能力等教学任务,更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课外实践锻炼,在不断增加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也在逐步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奠定人才基础。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就要不断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首先,学校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和特点设置相应的教学课程,满足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需求;其次,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增设实践科目,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此外,学校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利用多种资源 发挥社会支持作用
社会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教育的依托力量。社会教育不同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着相对固定的场所和教育形式,社会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方面,社会教育可以利用丰富的社会公共资源,比如科学教育基地、图书馆等机构,灵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社会教育因其具备和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实践性更强,能够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发展的不断进步,社会教育的功能更加凸显。发挥社会教育“大舞台”的作用,就要加快社会教育资源供给体系建设,让社会育人资源利用更加充分。要强化各类教育型机构的育人功能,进一步发掘其教育内容,丰富其教育形式,常态化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同时,也要持续净化社会育人环境,加强线上线下环境综合治理,营造优良、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家校社”共育,才能发挥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因此,要不断建立健全多部门协调联动的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协同的育人机制,持续助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爻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