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河北一个小村庄里的天才少年,本可有一番光明的前景,却因一场病痛落下残疾。面对困苦的生活,他坚强独立、乐观豁达。他在平日自学修理,默默帮助着村里人……”近段时间以来,那个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短视频,不断“挠”着人们的心弦。先是“火”到全网刷屏,而后网上曝出戏剧性“反转”:视频内容因涉及虚构被撤销网络主页推荐。
事到如今,对比这个视频“反转”前后的网友留言可见,有相当多的网友对“二舅”的敬重、对“二舅精神”的尊崇,并没有“反转”,而是为这个视频的制作本意发出了力挺和辩护的心声——
“我是农村出来的,感觉‘二舅’很真实!”“撤不撤无所谓,这个视频我已经保存好了,真不错!”“真的假的又何妨?重要的是‘二舅’那股子劲儿,那种不屈的劲儿。不遗憾过去的遗憾,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为何这个即便“反转”的短视频,依然能赢得众多网友热捧的“痴心”?因为,这个“二舅”重叠了无数平凡人的身影,更因为,“二舅”骨子里的那股“知道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劲儿,深深感染了万千网友的心,也戳中当下一些年轻人“躺平”的心。
当今社会,因种种不确定性因素和现实的生活压力,一些年轻人在实现自己的理想中“跳一跳也没能摘下桃子”,于是,渐渐动摇了当初的人生梦想和职业规划,产生了与世无争、心无波澜的“躺平”心态,甚至是破罐子破摔的“摆烂”心态。在此形势下,“躺平”“摆烂”刷新着网络流行语。由此警示我们,正处于实现民族复兴赛道上的当下青年一代,已有人心理上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之症”,亟需正视。
从现实危害分析,“躺平”“摆烂”心理是复杂社会环境下特定群体精神内耗的结果,它往往滋生负能量的人和事,而此等人和事又不温不火地让更多“附近的人”工作分神、生活走样,甚至同样陷入精神内耗,消耗着他们追梦的元气、麻痹着他们对幸福的感知,助长着他们在社会认知上的误区和偏见,最终不可避免地腐蚀到整个社会精神层面的生态系统。
应对危害是当务之急。短视频故事中“二舅”的那股子劲儿是一块土壤,它可以让我们欠佳的精神在此得以修复、滋养、磨砺,而后勃发。然而,“二舅”能“包治”时下青年一代已然显现的精神内耗吗?这是一个话题,更是一道考题,一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国家和社会治理者必然面对的新的“赶考题”。
让年轻人“破冰”的闯劲儿永远“保鲜”,是这道赶考题的题之要义。作答者要洞悉制度关怀的盲点,以及制度实施中的内耗症结点,尤其要提升那些消耗年轻人奋斗元气的“隐痛性”社会难题的治理效能,让年轻人在追梦中,不被各式潜规则和不合时宜的惯例左右、束缚和内耗,涵养他们独立思考的心境,提升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力、包容性和自我的坚韧性,激发其转危为机的“反转潜能”。“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年轻人在生活的“裂痕处”要激发自身的“反转潜能”,从不利中预见那“一束光”,化作那“一束光”,照亮青春赛道上的追梦者,凝聚实现家国梦想的澎湃动力。
鱼,只有得水,鸟,只有在林,它们才能以最佳的状态,尽然释放天性,遇见更好的自己。反观之,这样的鱼,会让整个水域更具动感;这样的鸟,会让整个林间更显灵动。从外部环境上培育并不断优化适宜青年人的像鱼和鸟一样,可自由释放天性、迸发潜能、蹲可植根、跳可摘桃的“水域”和“林间”,是答好这道赶考之题的最终一笔。
当青年一代置身于这样的“水域”和“林间”,再因家事、国事、梦想而踌躇时,“越努力、越幸运”,对他们来说,或许已不再是一种勉励,而是一种在为青春而奋斗中保持“感觉良好”的常识。(作者 李艳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