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本网评论
【地评线】黄河网评:持续发力改善民生
2020-11-05 13:01:28    来源:黄河新闻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勾勒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民生工作的发展蓝图,需要我们持续发力、为之奋斗。

一方面,推动社保制度改革是牵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是人民安居乐业,而社保体系发挥着重要的兜底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尽管百废待兴,但通过建立比较系统的城乡劳保制度,极大提高了老百姓的幸福感。改革开放以来,全民参保逐步变为现实。覆盖十几亿人的超大社保网络,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压舱石。正因此,决胜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抓住社保制度改革的“牛鼻子”。

在实际工作中,应当适时全面推开税务征收,最大程度做到社保费用“应收尽收”,从而保障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此外,主管部门在探索国有资产划归社保基金的过程中,不妨步子再大一点,确保社保费用收支平衡。更为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应不遗余力发展经济,从根本上避免社保“无米下炊”。

另一方面,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根本。这是因为,衡量社会主义现代化成色的重要标准是全体人民的获得感。正如小康路上不能有一个人掉队,只有确保所有百姓在工作生活学习上机会均等,才能使现代化中国行稳致远。但是,正如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当前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教育医疗人力资源的分布仍有鸿沟。可以说,只有较为有效地化解上述矛盾,2035年的远景目标才能成为现实。

在财政转移支付的过程中,今后必须统筹兼顾城市和乡村。既要使现代都市群拔地而起,也要使乡村这一后花园宜居宜业。与此同时,还应特别注重补短板。简言之,就是确保公共资源公平覆盖所有公众。唯此,才能解决诸如就医难和天价学区房的问题,真正使老百姓平等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未来中国民生事业将继往开来,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到那天,人民群众必定喜笑颜开,共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朔风平)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