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文章强调,要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有效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文章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的重要论述,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实支撑。
要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盐碱地是一种生态系统,只是由于缺乏相应的修复规划和应用路径,其生态价值长期没有得到有效挖掘。我国有约15亿亩盐碱地,其中约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唤醒盐碱地这一“沉睡”资源,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各地一直在不懈努力。在我省,大同市阳高县通过修造灌渠压盐洗盐、开挖排盐沟排盐,让昔日“白茫茫”盐碱地,稳步变身今日“米粮仓”。目前,我省有450万亩盐碱地,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意义重大。我们要按照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渔则渔的原则,改造利用盐碱地,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
要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省在盐碱地上开展了工程改良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我省盐碱地主要以苏打型盐化土和苏打型碱化土为主,综合治理措施不配套,加上资金不足、科研手段跟不上、对农民培训不到位等原因,我省的盐碱地改良技术一直没有较大的突破。而今,我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已经在盐碱荒地、重度盐碱地、中度盐碱地等不同类型盐碱区,建立了化学措施、水利措施、农艺措施和生物措施为核心的综合改良技术体系,项目研究成果已经推广到国内众多省份和国外不少国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我们要加强科技赋能,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多年来创造的科学技术、工程装备、物质基础等有利条件,紧跟时代、放眼世界,继续努力在耐盐碱品种选育、土壤修复技术、生态治理等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让昔日“地上白面瓢,难打‘二斤粮’”的低产盐碱地,通过改造提升变身“高产田”“吨粮田”。
要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我国不少盐碱地并不都具有农业利用前景,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因地制宜,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探索形成多种食物来源开发路径和大农业格局。运城永济市开张镇,通过在重度盐碱地养殖南美白对虾,虾苗在成长过程中不仅吸收了大量的盐分,还排泄了大量的酸性物质,经过多年的养殖后,盐碱地土壤中的碱性成分得到有效中和。运城永济市的做法表明,只要找准方法,盐碱地就能变为耕地和养殖场,成为我们食物的重要来源地。我们要遵循盐碱地水盐运动自然规律,统筹生态系统内各类要素,在保护好盐碱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自然资源拓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在盐碱地的广阔天地中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陈晨、张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