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本网评论>
【地评线】黄河网评:调查研究要“三看”
2023-12-05 17:14:27    来源:黄河新闻网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调查研究不仅体现为一种工作方法,而且体现为党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基层作为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调研内容要“从群众中来”,调研成果也要“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做得好不好,关键得看是否办好民生实事、是否摸清社情民意、是否解决实际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从细处入手,向实处着力,努力在调研中站稳群众立场、提升能力本领、解决实际问题。

看民生实事。群众身边看似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实则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大事,关系着群众福祉,连着党心和民心。民生实事项目事关人民福祉,要善于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切实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坚持把推动民生实事项目见实效放在重要位置,立足人民群众所需所想所盼所愿,将一件件“民声议题”落地为“民生实事”。聚焦于群众关心的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走家入户,围绕群众所急所盼所思所忧召开“小板凳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透过现象分析深层次的原因,顺着千头万绪抽丝剥茧、找出痛点难点,想方设法解决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让群众充分感受到主题教育的实际成效、带来的实际变化,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看群众反馈。政策好不好,要看老百姓们是哭还是笑。调查研究应该拿好这份衡量政策好坏最直接的动态“晴雨表”,走出办公室,走下楼堂馆所,深入基层走近群众,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听真话、察实情。群众的心声往往是在唠家常、闲聊天时说出来的,要善于从“喜”中听“忧”,从“喜”中推“忧”,在有心融入和细心观察中了解到群众最希望什么、最缺少什么,为“马上办、务实干”获取最详实的资料和最便捷的通道。要设立畅通的反馈渠道,及时了解群众的意见和反馈,感受他们的心声和呼声,真正做到以群众为中心,实现群众的利益最大化。领导干部还要“眼观六路”,善于看群众的脸色,做出某一项决定,推动每一项工作,要随时查看群众的“脸色”,群众不答应的事不做,群众不满意的事不做,群众不高兴的事不做,三思而后行,做问题困难的“最优解”。

看问题解决。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坚决防止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提出的对策建议大而化之、空洞抽象、不解决实际问题。调查研究不能止步于完成一次走访、形成一篇报告,最终要看政策措施能不能解决问题、有没有落地。路通了、环境美了、收入高了……这些都是最真实生动的注解。要真心实意深入群众,体察百姓疾苦,了解民生痛点,耐心听取群众诉求。要坚持问计于民,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对于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主动而为、尽力而为,经过深入细致调查研究,制定出符合群众需要的好政策。要做实调研“后半篇文章”,群众有“呼声”,调研得有“回声”,持续跟踪问效、及时调整优化,把好政策兑现成群众的好生活,真正实现“调、研、用”良性循环。(朔风平)

[编辑:]

  • 山西之窗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