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制度作为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发展的工作方法,在35年的传承接力中,与时俱进,已上升为典型的经验、务实的理论、行动的指南。我们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用好“四下基层”的“规定动作”,抓准“自选动作”,只有把这些“规定动作”做到位、做出质量来,才能确保“四下基层”取得实效。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要“言”之有物,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党的干部下基层、讲党课、干实事,要学会“方言土语”,不仅身入基层,还要心入基层。在和群众打交道时,知道群众需要什么、想要什么,才能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方言土语”要多“沾泥土”气息,要多为民所想,要多掌握民情,说群众听得懂、弄得明白、乐于听的话,放下架子、搬上凳子、迈开步子,与群众心相连、语相通、力相聚。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我们要弄明白怎么讲、讲什么、谁来讲,确保“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摈弃晦涩难懂的“机关语言”,用“方言土语”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调查研究下基层要“行”之有实,用好党的传家宝和制胜密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党员干部要做好群众的主心骨,为群众“发声”、为群众“代言”,在“上传”“下达”中走好“关键一步”,做好“规定动作”,确保目标不变、内容不减、力度不降、劲头不松,在党和人民之间架起一座坚实而“直通”的桥梁。调查研究汇聚于点滴之行,应始于预,现于行,终于果,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此,我们要谋在长远、干在当下,深刻把握“四下基层”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用好调查研究这一重要“传家宝”,解锁百年大党的“制胜密码”。调查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我们要树牢行动自觉,坚持身体力“行”,“行”之有向,“行”之有实。
信访接待下基层要“举”之为民,让急难愁盼化解在一线。信访工作是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做好信访工作,要及时回应百姓心声,全力以赴解决好老百姓的实际问题,让百姓诉说有“对象”,建议有“渠道”,在不负众望中坚持“人民信访为人民”。“信访无小事,件件系民生”,解决好信访问题,要常怀为民之心、常兴为民之举、恪守为民之责、力行为民之举,以求真务实的举措为百姓分忧、为百姓办实事、为百姓谋福祉,把“被动接访”变“主动下访”,主动对接群众需求和意愿,最大限度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形成一个下访、接访、约访、回访的信访矛盾“闭环”化解之路,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滋润信访群众的心田,在“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中擦亮为民服务底色。
现场办公下基层要“敲”开心门,让民生实事落实在基层。“四下基层”根植人民又造福人民,为人民办实事,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让民生实事落实在基层。要“脱掉官服”“放下官架”,树牢为民宗旨,俯下身子、融入群众,多想一些百姓需要什么,多问一些百姓有什么困难,多解一些百姓的疑难杂症。现场办公要视基层为“桌椅”,视百姓需要为“动力”,与群众交面更交心,一户户的上门走访、一声声的嘘寒问暖、一页页的民生实情,不仅拉进了干群关系,还夯实了民生底座,让现场办公走深走实。“敲”开百姓心门要直达百姓身边,直面百姓关切,直扣百姓心声,时时刻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把真心、真情、真干的“种子”播种下去,让民生实事开花结果。(张蕾)